全球“最毒”的蚊子为何批量北上?专家揭示白纹伊蚊北迁祸因及防蚊绝招

Connor 加密货币交易所 2025-08-21 3 0

2025年夏季,北京市疾控中心监测到白纹伊蚊活动范围突破北纬40度线,居民们发现以往有效的驱蚊方法现在好像失灵了。

全球“最毒”的蚊子为何批量北上?专家揭示白纹伊蚊北迁祸因及防蚊绝招

“今年明显感觉蚊子不仅多且凶,以前用的驱蚊喷雾,无论是六神还是日本产的那种微毒的,都不管用了!”一位北京西城居民抱怨道。这不是错觉,北京市东城区疾控监测数据显示,白纹伊蚊占比从2014年不到30%升至2023年的43.08%,几乎追平北京“土著”淡色库蚊。

北方遭遇“花蚊子”入侵

今年夏天,北方居民明显感觉到蚊子更多、更难对付。以往北方常见的“灰蚊子”(淡色库蚊)飞行时发出“嗡嗡”声,而今年出现的“花蚊子”体型更小、行动更敏捷。

被这种蚊子叮咬后,留下的包更大更痒,让人不堪其扰。这种“花蚊子”正是白纹伊蚊,因其身上有黑白相间的花纹,原产于东南亚,又被称为亚洲虎蚊。

白纹伊蚊的种群优势度逐年上升并不局限于北京。2017年北京市疾控中心的分析就表明,白纹伊蚊在居民区和公园绿地等人群密集场所有显著增长。

为何“花蚊子”更可怕

白纹伊蚊的增加给蚊虫防控带来巨大挑战,因为它们确实“更毒”。相比淡色库蚊主要传播西尼罗热、日本脑炎等疾病,白纹伊蚊携带的病原体多达10余种,包括登革热、黄热病、寨卡病毒、基孔肯雅热和裂谷热等。

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郑爱华研究员解释:“蚊子所携带的病原体能与其自身的免疫系统达成某种平衡,从而让病毒能在蚊子体内高效复制而不影响宿主的生理功能。”

2025年肆虐全球的基孔肯雅病毒在2004年前并不具备全球暴发的条件,因为它当时只能由埃及伊蚊传播2。直到病毒在法属留尼汪岛发生基因突变,传播媒介扩展到活动地区更广的白纹伊蚊,传播范围也从热带扩大到了亚热带和温带地区。

气候变暖驱动蚊虫北迁

白纹伊蚊北迁背后的推手正是气候变化。北京市东城区疾控中心的马卓等人指出:“气候变化是影响蚊虫季节消长情况的主要因素之一,温度和降雨量是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。”

展开全文

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曾表示,气候变化背景下,升温来得早、降温来得晚,这延长了适宜蚊子生息活跃的日子。

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的分析显示,2015-2019年间,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白纹伊蚊分布面积占比较2000-2004年增加了10%,这些地区包括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山西和甘肃等地。

白纹伊蚊的扩张速度惊人。以甘肃省为例,2010年在陇南市首次发现白纹伊蚊,2017年就在天水市发现了它们的踪迹。七年间,这种小蚊子向北挺进了150公里。

城市化为蚊虫提供温床

全球温度升高还通过增加降水间接影响伊蚊种群。中国气象局引用IPCC的测算指出,全球气温每升高1℃,日极端降水事件预计加剧约7%。

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的研究发现,年降水量400~800毫米区域的白纹伊蚊密度最高。白纹伊蚊有“孳生于小型积水的习性”,它们是典型的容器型蚊种。

它们的孳生场所包括家庭容器(水缸、坛子等)、植物容器(树洞、叶腋等)、特殊容器(废旧轮胎、汽油桶等),甚至水泥池、水泥槽也可以成为繁殖地。

用来挡雨的电动车棚凹槽处,雨后也能成为“花蚊子”的温床。最少100毫升的水,就足以支持白纹伊蚊幼虫的生存。城市化进程本身也为伊蚊提供了更适宜的生态环境。

蚊虫抗药性急剧增强

更令人担忧的是,蚊子的抗药性正在快速增强。广州市番禺区疾控中心的评估发现,登革热疫情发生地区的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水平较高。

咸阳市疾控中心2016年和2023年的两次调查显示,当地白纹伊蚊对3类菊酯类杀虫剂从低水平抗性发展为对其中2类的高水平抗性。研究者认为,这种变化主要因为“频繁使用卫生杀虫剂”和“不规范使用杀虫剂”。

全球“最毒”的蚊子为何批量北上?专家揭示白纹伊蚊北迁祸因及防蚊绝招

综合防控是关键

面对蚊媒传染病风险,专家建议采取“综合防制的理念开展蚊媒防治”,即采用环境治理、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手段。

环境治理主要指清除蚊虫孳生地的积水,物理防治则包括使用纱门纱窗、蚊帐等方式隔绝蚊子叮咬。2025年7月24日,广东省发布倡议书,重点提到要全民参与清积水和全方位做好个人防护。

生物防治手段也在广东基孔肯雅热疫情中被投入使用。中山大学蚊子工厂在佛山释放经辐照的绝育雄蚊,让野生雌蚊“绝育”,同时释放经过人工培育的不吸血华丽巨蚊,让其幼虫吞噬白纹伊蚊幼虫,实现“以蚊治蚊”。

参考来源:澎湃新闻

编辑:郑健龙

评论